苦豆子,中藥名。為豆科槐屬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干燥全草及種子。具有清熱燥濕,止痛,殺蟲的功效。主治濕熱瀉痢,胃脘痛,吞酸,濕疹,頑癬,白帶過多,瘡癤,潰瘍。
中文名稱
苦豆子拉丁文名
Semen Sophorae Alopecuroides別名
苦豆根、苦甘草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寒;歸胃、大腸經(jīng)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燥濕,止痛,殺蟲。
主治1、濕熱瀉?。?a href="http://www.hmhmm.cn/tags-3939.html" title="本品"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4382FF;">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熱燥濕以止痢。
2、胃脘痛,吞酸:本品入胃經(jīng)能清胃熱。
3、濕疹,頑癬:本品功能清熱燥濕、殺蟲。
4、白帶過多:本品清熱燥濕以止帶。
5、瘡癤,潰瘍:本品既能清熱,又能以毒攻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全草煎湯服,1.5-3g。種子炒用,研末服,每次5粒。
不良反應(yīng)1、若攝入過量或炮制不當(dāng),可致中毒,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煩躁、心慌、面色蒼白等癥狀。
2、中毒解救的一般方法可用催吐、洗胃、導(dǎo)瀉等,以減少毒物吸收。
3、預(yù)防苦豆子中毒的主要措施是嚴(yán)格掌握用藥劑量以及嚴(yán)格炮制。
注意事項本品有毒,內(nèi)服用量不宜過大。
化學(xué)成分本品主含槐果堿、苦參堿、槐胺堿、槐定堿、苦豆堿、氧化槐果堿、氧化苦參堿等15種以上生物堿。
藥理作用從全草中提取的苦豆子總生物堿有抗炎、抗癌、抗變態(tài)反應(yīng)、抗心律失常、抗?jié)?、升高白?xì)胞、平喘、解熱、殺蟲、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病毒等作用;苦豆子散劑外用對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真菌、加德納氏菌及滴蟲有抑制或殺滅作用;所含苦參堿對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有抑制作用,此作用在動脈粥樣硬化防治中有一定的意義;其所含氧化苦參堿能明顯增加正常蟾蜍心肌收縮力、心輸出量,在強(qiáng)心的同時不增加心率。
相關(guān)論述《新疆中草藥》:“清熱燥濕,止痛,殺蟲。”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治濕熱瀉痢,里急后重,單用有效。
2、治胃熱胃脘痛、吞酸,單用種子五粒研末沖服,或配蒲公英、生姜等同用(《新疆中草藥手冊》)。
3、治濕疹、頑癬,以其干餾油制為軟膏外搽。
4、止帶用本品吞服有效。
5、治熱毒瘡癤、潰瘍等證,可用本品適量砸碎,煎湯外洗患處。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6-7月采收,切段曬干。
保存方法
置陰涼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苦豆子通常以地上部分入藥。市售商店亦有帶根及根莖的全草。莖長10-80cm,粗0.5-1.0cm,近根處稍粗,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細(xì)縱紋。莖上部分枝,常帶葉質(zhì)稍堅硬,斷面不整齊,皮部黃綠色,中央淡黃色,味苦。根莖略似甘草,長短不一,粗0.7-2cm,具顯著的節(jié),表皮棕黃至棕褐色,皮孔橫生,具疣狀突起,質(zhì)堅硬,斷面不平。中柱占根莖的一半,皮部色更深,味苦。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2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