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梨子,中藥名。為樟科樟屬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病態果實。植物樟,分布于我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尤以臺灣為最多。具有健胃溫中,理氣止痛之功效。主治胃寒脘腹疼痛,食滯腹脹,嘔吐腹瀉;外用治瘡腫。
中文名稱
樟梨子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入胃、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胃溫中,理氣止痛。主治 胃寒脘腹疼痛,食滯腹脹,嘔吐腹瀉;外用治瘡腫。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磨汁涂患處。相關論述 《綱目拾遺》:“樟梨,即樟樹子也,出處州府遂昌縣福羅塢仙人壩周公園,大者為貴,小者次之。云可治心胃疼痛,服之立效,即香樟子也,較他處者略大。葉南郊自處州回,詢以樟梨,據云,此非子,乃千年樟樹所結于枝丫間者,如瘤然,以形似梨,故名之,然則此乃樟瘤也。然與予所見又不類,姑并存其說,以俟再考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季摘取或拾取自落果梨,除去果梗,曬干。炮制方法 原藥用清水快洗,撈起,曬干,揀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霉。~藥材鑒別
鑒別 ~一、藥材性狀:果實呈不規則圓球形,直徑0.5-1.4cm,表面土黃色,有黃色粉末,凹凸不平,基部具果梗痕或殘存果梗。質堅硬,砸碎后斷面紅棕色,無種子及核。有特異芳香氣,味辛、微澀。~二、飲片性狀:參見藥材形狀。~藥材性狀1、藥材性狀:果實呈不規則圓球形,直徑0.5-1.4cm,表面土黃色,有黃色粉末,凹凸不平,基部具果梗痕或殘存果梗。質堅硬,砸碎后斷面紅棕色,無種子及核。有特異芳香氣,味辛、微澀。
2、飲片性狀:參見藥材形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2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