蕓香,中藥名。為蕓香科蕓香屬植物蕓香RutagraveolensL.的全草。具有祛風清熱,活血散瘀,消腫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小兒高熱驚風,痛經,閉經,跌打損傷,熱毒瘡瘍,小兒濕疹,蛇蟲咬傷。
中文名稱
蕓香別名
臭草、香草、百應草、小葉香性味歸經
味辛、微苦,性寒藥材分類
礦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祛風清熱、活血散瘀,消腫解毒。
主治感冒發熱,小兒高熱驚風,痛經,閉經,跌打損傷,熱毒瘡瘍,小兒濕疹,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鮮品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塞鼻。
注意事項孕婦慎服。
化學成分全株含精油、生物堿、不少于30種香豆素,種子含脂肪油。
藥理作用具有抗炎、抗真菌、抗有絲分裂、解痙、刺激毛發生長、抗生育活性作用。
毒理作用臭草所含揮發油,有難聞的氣味和刺激性,用于皮膚可引起燒灼感,發紅和起泡,內服則引起劇烈胃痛、嘔吐、衰竭、意識模糊、抽搐等。對低等動物可引起肝變性和實質性腎炎。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冠心病、心絞痛:蕓香7.5-11.3g,水蠟燭30g,丹參30g。水煎,分三次服。
2、治牙痛:蕓香37.5g,米酒1瓶。共浸20-30天,使用時將蕓香酒少許點牙痛處。
3、治跌打損傷:鮮蕓香葉18.8g,米酒適量,將鮮蕓香葉搗爛,沖溫酒服,并以鮮蕓香葉適量,搗爛擦患部。(1-3方出自《漢方青草藥養生圣經》)
現代研究主要成分有桉葉素α-和β-蒎烯、檸檬烯、對聚傘花素、蕓香堿、香草木寧堿、茵芋堿、6-甲氧基白鮮堿、山小橘堿、γ-崖椒堿、蕓香寧堿、佛手柑內酯、補骨脂素、花椒毒素、傘形花內酯、東莨菪素等。具有解痙、收縮子宮、使皮膚有光敏及抗微生物活性的作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7-8月生長盛期收割,陰干或鮮用。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全草多分枝,葉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或深裂,長6-12cm,末回小葉或裂片倒卵狀矩圓形或匙形,長0.6-2c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有鈍齒。莖葉表面粉白色或灰綠色,可見細腺點,揉之有強烈的刺激氣味,味微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5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