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牡丹,中藥名。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MelastomacandidumD.Don的全草。分布于華南及福建、臺灣、云南等地。具有消積利濕,活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食積,泄痢,肝炎,跌打腫痛,外傷出血,衄血,咳血,吐血,便血,月經(jīng)過多,崩漏,產(chǎn)后腹痛,白帶,乳汁不下,血栓性脈管炎,腸癰,瘡腫,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野牡丹性味歸經(jīng)
味酸、澀,性涼。歸脾、胃、肺、肝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消積利濕,活血止血,清熱解毒。主治 用于食積,泄痢,肝炎,跌打腫痛,外傷出血,衄血,咳血,吐血,便血,月經(jīng)過多,崩漏,產(chǎn)后腹痛,白帶,乳汁不下,血栓性脈管炎,腸癰,瘡腫,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研末;或泡酒;或絞汁。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diào)敷;煎湯洗或口嚼(葉)敷。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藥理作用1、對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具有抑制作用。
2、對蓖麻油和番瀉葉引起的腹瀉有抑制作用。
相關(guān)論述 《中國藥用植物圖鑒》:“治血絲蟲病。”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 用于治療子宮頸炎。相關(guān)配伍1、治嘔吐泄瀉大熱大渴:豬乸稔120g,百足草15g。水煎服。
2、治水瀉腹痛:豬乸稔葉干用30g,牛尾松全株30g,加米炒香,淬水服。(1-2方出自《新會草藥》)
3、治菌痢,肝炎:野牡丹全草(干品)15-30g。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全株,洗凈,切碎,曬干。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根潤透,切段;果洗凈,干燥;鮮葉洗凈,用時搗碎。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藥材性狀
本品多皺縮破碎,莖四棱形,有伏貼或稍伏貼的鱗片狀毛,表面灰褐色,有節(jié),直徑2-5mm,質(zhì)堅韌,斷面纖維性。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展開后呈寬卵形,長4.4-6.8cm,寬2.5-3.5cm,基部淺心形,兩面有毛,棕褐色。花聚生于枝頭,粉紅色;萼筒長約8-10mm,密生伏貼的,稍分枝的鱗片狀毛,5裂片,有毛,花瓣5。氣微,味酸。
2、飲片性狀
根粗細(xì)不一,為圓柱形或橢圓形的段狀。切面黃白色,周邊粗糙紅棕色。果實(shí)長圓形,有的不規(guī)則開裂。種子彎曲,黑色。鮮葉片長卵形或卵形,主脈5-7條,全緣,兩面均被毛。氣微,味淡。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5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