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皮,中藥名。為棕櫚科植物棕櫚Trachycarpusfortunei(Hook.)H.Wendl.的葉柄及葉鞘纖維。長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具有收斂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崩,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棕櫚皮性味歸經
味苦、澀,性平。歸肝、脾、大腸經毒性
無毒 《本草拾遺》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收斂止血。主治 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崩,外傷出血。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研末,外敷。注意事項 出血諸證瘀滯未盡者不宜獨用。藥理作用 止血作用。相關論述1、論棕櫚皮之臨床應用:李時珍:“棕灰性澀,若失血去多,瘀滯已盡者,用之切當,所謂澀可去脫也。與亂發同用更良。年久敗棕入藥尤妙。”(《綱目》)
2、《本草衍義》:“棕櫚木,今人旋為器。皮燒為黑灰,治婦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藥。每歲剮取棕皮,不爾束死。”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腸風瀉血:棕櫚灰二兩,熟艾(搗羅成者)一兩。上二味用熟雞子兩個,同研得所;別炮附子去皮臍,為末。每服用水一盞,附子末一錢,煎數沸放溫,調前藥二錢匕,空心食前服。(《圣濟總錄》棕艾散)
2、治婦人經血不止:棕櫚皮(燒灰)、柏葉(焙)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酒調下二錢。(《圣濟總錄》棕櫚皮散)3、治高血壓:鮮棕櫚皮18g,鮮向日葵花盤60g。水煎服,每日1劑。(《江西草藥》)
附注 本植物的根(棕櫚根)、心材(棕樹心)、葉(棕櫚葉)、花蕾及花(棕櫚花)、成熟果實(棕櫚子)亦供藥用。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一般多于9-10月間采收其剝下的纖維狀鞘片,除去殘皮,曬干。炮制方法1、棕櫚皮:《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撕開。”《世醫得救方》:“銼。”現行,除去雜質,洗凈,切段或塊,干燥。
2、煅棕櫚皮炭:《博濟方》:“才著火,急以盆蓋,陰令火住。”《圣濟總錄》:“入瓶內,用泥固濟,候干,以大火煅通赤,放冷,取出,細研。”現行,取凈棕櫚,置煅鍋內,密封,燜煅至透,放涼,取出。
3、炒棕櫚皮炭:《普濟方》:“炒焦存性。”《醫宗必讀》:“火炒煙盡存性,窖地上,出火毒。”《本草通玄》:“炒極黑存性。”現行,取凈陳棕皮或棕板塊,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表呈炭黑色,內呈焦黑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棕櫚皮炭散熱,防復燃。~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棕櫚皮的陳久者,名“陳棕皮”。商品中有用葉柄部分或廢棕繩。將葉柄削去外面纖維,曬干,名為棕骨;廢棕繩多取自破舊的棕床,名為陳棕。
1、陳棕皮:為粗長的纖維,成束狀或片狀,長20-40cm,大小不一。色棕褐,質韌,不易撕斷。氣微,味淡。
2、棕骨:又名,棕板。呈長條板狀,長短不一,紅棕色,基部較寬而扁平,或略向內彎曲,向上則漸窄而厚,背面中央隆起,成三角形,背面兩側平坦,上有厚密的紅棕色毛茸,腹面平坦,或略向內凹,有左右交叉的紋理。撕去表皮后,可見堅韌的纖維。質堅韌,不能折斷。切面平整,散生有多數淡黃色維管束成點狀。氣無,味淡。
3、陳棕:呈破碎的網狀或繩索狀。深棕色至黑棕色,粗糙,質堅韌,不易斷。氣微,味淡。
飲片性狀
棕板及陳棕皮參見“藥材性狀”項。煅棕櫚皮炭:煅棕板炭形如棕板,表面炭黑色,有光澤,可見縱直紋及細斜紋,質酥脆,味苦澀;煅陳棕皮炭為黑色的毛狀或條狀或塊狀物,有光澤。炒棕櫚皮炭:炒棕板炭形如棕板,表面黑棕色,微微發亮,內部呈棕褐色,質較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略具纖維性,無臭,味淡。炒陳棕皮炭形如陳棕皮,表面黑棕色,內部褐棕色。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7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