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椒,中藥名。為蕓香科植物野花椒ZanthoxylumsimulansHance的果實(shí)。分布于華東及遼寧、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貴州等地。具有溫中止痛,殺蟲止癢之功效。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蛔蟲腹痛,濕疹,皮膚瘙癢,陰癢,齲齒疼痛。
中文名稱
野花椒性味歸經(jīng)
味辛,性溫。歸脾、胃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溫中止痛,殺蟲止癢。主治 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蛔蟲腹痛,濕疹,皮膚瘙癢,陰癢,齲齒疼痛。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研粉,1-2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含漱;或研末調(diào)敷。注意事項(xiàng) 婦女哺乳期慎服。藥理作用1、殺蟲作用。
2、鎮(zhèn)咳作用。
3、祛痰作用。
相關(guān)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溫中止痛。治胃痛,濕疹,皮膚瘙癢,齲齒疼痛。”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 用于治療濕疹,過敏性皮炎瘙癢,胃、腹疼痛,蛔蟲腹痛和牙痛等。相關(guān)配伍1、治脘腹寒痛,寒濕吐瀉:野花椒果殼3-6g,干姜6g,吳茱萸6g。水煎服。
2、治蛔蟲腹痛,嘔吐:野花椒果殼6g,烏梅15-30g。水煎服。(1-2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3、治風(fēng)寒濕痹及膝痛:野花椒根、莖、果實(shí)煎汁洗澡。(江西《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8月采收成熟的果實(shí),除去雜質(zhì),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分果球形,常1-2個(gè)集生,每一分果沿腹背縫線開裂達(dá)基部,直徑6-7mm。表面褐紅色,密集凸起的小油腺點(diǎn)。基部延長為子房柄,長約2.5mm,中部直徑約1mm,具縱皺紋。種子卵球形,長4-4.5mm,直徑3.5-4mm,黑色,光亮,基部種阜嵌入狀。果皮質(zhì)韌。氣淡,味苦、涼;微麻而辣。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8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