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含石,中藥名。別名蛇黃《新修本草》,蛇黃石《本草匯言》。為對硫化物類礦物黃鐵礦(或白鐵礦)結核或褐鐵礦化黃鐵礦結核。黃鐵礦,產于山西、江蘇、浙江、河南、廣東、四川等地;褐鐵礦,主要產區有河北、江蘇、浙江、河南。具有安神鎮驚,止血定痛之功效。主治心悸,驚癇,腸風血痢,胃痛,癰瘡腫毒,骨節酸痛。
中文名稱
蛇含石別名
蛇黃《新修本草》,蛇黃石《本草匯言》性味歸經
味甘,性寒。入心包、肝經毒性
無毒《日華子》藥材分類
礦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安神鎮驚,止血定痛。
主治心悸,驚癇,腸風血痢,胃痛,癰瘡腫毒,骨節酸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孕婦忌用。
相關論述1、《開寶本草》:“蛇黃多赤色,有吐出者,野人或得之。”
2、《本草圖經》:“今越州、信州亦有之。今醫家用者,大如彈丸,堅如石,外黃內黑色,二月采。云是蛇冬蟄時所含土,到春發蟄,吐之而去,與舊說不同,未知孰是?”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心悸動,蛇黃(燒赤,酒淬至酥)二兩,朱砂一兩(與蛇黃同研水飛),天麻二兩(別為末)。三味合勻,每以半錢,少以薄荷湯調,食后、夜臥服。(《本草衍義》)
2、治風狂,痰迷心竅,蛇含石二兩,醋淬七次,以酥為度。黑雄豬膽為丸,如芥子大,每服五分、七分,至一錢為止,十二三服即愈。(《仙拈集》化痰丸)
3、治小兒驚癇,因震駭恐怖,叫號恍惚,蛇黃三個(真者,火煅醋淬),郁金七分(一處為末),麝香一字。上為末,飯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金銀磨刀水化下。(《小兒藥證直訣》蛇黃丸)
4、治腸風下血,蛇黃二顆,煅,醋淬七遍,搗研如面。每服三錢匕,陳米飲調下,食前服之。(《圣濟總錄》蛇黃散)
附注1、四川、湖北將無名異(土子)偽充蛇含石使用。
2、另據本草綱目的礦物史料記載,蛇黃可能為“銻赭石”,顏色為外黃內黑。與現今所用蛇含石不同。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選取結核塊除去雜質,篩選干凈或洗凈。
炮制方法1、蛇含石,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砸成小塊或碾成粉末。生用以鎮靜安神為主。
2、煅蛇含石,現行,取凈蛇含石,置適宜的容器內,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碾碎。煅后以止血定痛為主。
3、醋淬蛇含石,現行,取凈蛇含石,置鐵罐內,用無煙武火煅燒至紅透,趁熱醋淬,取出,干燥。每蛇含石100kg,用醋20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干燥處,防塵。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藥材形狀:本品為粒狀或結核狀集合體。呈類圓球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1.5-4.5cm。褐黃色或褐色。表面粗糙,具密集的立方體形突起,常被一層深黃色粉狀物,手觸之染指。體重,質堅硬。砸碎斷面呈放射狀或具同心環層紋;外層色較深,呈褐色或褐黃色(為褐鐵礦部分);土伏光澤。中央核層色較淡,呈銅黃色、淺黃色或灰黃色(為黃鐵礦部分),具金屬光澤。微有硫黃氣,味淡。
2、飲片性狀:蛇含石為不規則塊狀或粉末,塊狀者,參見藥材形狀。煅蛇含石為不規則細粒狀或粗粉狀,深黃棕色或黃褐色,質酥脆,無光澤。氣微,味淡。醋淬蛇含石形如煅蛇含石,微具醋氣,味微酸。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1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