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中藥名。為桑科榕屬植物無花果FicuscaricaL.的果實。植物無花果,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具有清熱生津,健脾開胃,解毒消腫之功效。主治咽喉腫痛,燥咳聲嘶,乳汁稀少,腸熱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瀉,痢疾,癰腫,癬疾。
中文名稱
無花果別名
阿駔、阿驛、底珍《酉陽雜俎》,映日果《便民圖纂》,優(yōu)曇缽《廣州志》,蜜果《群芳譜》,文仙果《草木便方》,奶漿果《湖南野生植物》,品仙果《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掙桃《浙江藥用植物志》,樹地瓜(四川)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性涼。入肺、胃、大腸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生津,健脾開胃,解毒消腫。主治 咽喉腫痛,燥咳聲嘶,乳汁稀少,腸熱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瀉,痢疾,癰腫,癬疾。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30-60g;或生食鮮果1-2枚。外用:適量,煎水洗;研末調(diào)敷或吹喉。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服;中寒者忌食。藥理作用1、抗腫瘤作用。
2、增強細胞免疫功效。
3、鎮(zhèn)痛作用。
4、輕瀉作用。
5、降壓作用。
相關論述 《綱目》:“按《方輿志》云:廣西優(yōu)曇缽不花而實,狀如枇杷。又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阿駔出波斯,拂林人呼為底珍樹。長丈余,枝葉繁茂、葉有五丫如蓖麻,無花而實,色赤類椑柿。一月而熟,味亦如柿。二書所說,皆即此果(無花果)也。”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治療痔瘡。
藥膳食療:
無花果百合玉米湯:
功效:百合有潤肺、止咳、清涼、退熱的功效,無花果的維生素可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這款湯最適合生活欠缺規(guī)律的年輕人飲用。
原材料:玉米1根,干百合10克,干無花果20克雞腿1只(去皮)鹽5克。
做法:玉米切段,干百合、干無花果、雞腿洗凈。把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大火燒開后改小火煮2-3小時。出鍋前加鹽即可飲用。
用法:喝湯食果,佐餐食用。如棄雞腿而改用鮮魚。可減少湯水的油分,且具明目的功效。
相關配伍1、治咽痛,無花果7個,金銀花15g。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2、治肺熱音嘶,無花果干果15g。水煎,調(diào)冰糖服。(《福建中草藥》)
3、治干咳,久咳,無花果9g,葡萄干15g,甘草6g。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4、治缺乳,①無花果60g,樹地瓜根60g,金針花根120-180g,奶漿藤60g。燉豬前蹄服。②無花果120g,奶參120g,墨魚角30g。燉五花肉服。(《重慶草藥》)
5、治大便秘結(jié),鮮無花果適量,嚼食;或干果搗碎煎湯,加生蜂蜜適量,空腹時溫服。(《安徽中草藥》)
6、治消化不良性腹瀉,炒無花果、炒山楂、炒雞內(nèi)金各9g,厚樸4.5g。煎服。(《安徽中草藥》)
7、治久瀉不止,無花果5-7枚。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附注 本植物的根(無花果根)、葉(無花果葉)也可藥用。無花果根: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筋骨疼痛,痔瘡,癰疽,瘰疬。無花果葉:清濕熱,解瘡毒,消腫止痛。主濕熱泄瀉,帶下,痔瘡,癰腫疼痛,瘰疬。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果實呈綠色時,分批采摘;或拾取落地的未成熟果實,鮮果用開水燙后,曬干或烘干。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用時搗碎。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藥材性狀:干燥的花序托呈倒圓錐形或類球形.長約2cm。直徑1.5-2.5cm;表面淡黃棕色至暗棕色、青黑色,有波狀彎曲的縱棱線;頂端稍平截,中央有圓形突起,基部漸狹,帶有果柄及殘存的苞片。質(zhì)堅硬,橫切面黃白色,內(nèi)壁著生眾多細小瘦果,有時壁的上部尚見枯萎的雄花。瘦果卵形或三棱狀卵形,長1-2mm,淡黃色,外有宿萼包被。氣微,味甜、略酸。以干燥、青黑色或暗棕色、無霉蛀者為佳。
2、飲片性狀:本品為圓錐形或類圓形縱切厚片,表面黃白色,內(nèi)壁著生多數(shù)枯萎的花、苞片及瘦果。周邊淡黃棕色或暗褐色,有彎曲的縱棱線。氣微,味微甜。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1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