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牡蠣,中藥名。為蚌科珠蚌屬動物圓頂珠蚌Uniodouglasiae(Gray)的沉積貝殼。動物圓頂珠蚌,分布于我國四川一帶。具有固精斂汗,止血止帶,軟堅散結,清熱除煩之功效。主治盜汗,遺精,婦女紅崩,白帶,瘰疬結核,虛熱外浮,頭暈煩躁。
中文名稱
土牡蠣性味歸經
味咸、澀,性微寒。入肝、腎經毒性
無毒《四川中藥志》藥材分類
植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固精斂汗,止血止帶。軟堅散結,清熱除煩。主治 盜汗,遺精,婦女紅崩,白帶,瘰疬結核,虛熱外浮,頭暈煩躁。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8g;或入丸、散。注意事項 虛寒脾胃者忌用。相關論述 《四川中藥志》:“固精斂汗,散結軟堅。治盔汗遺精,紅崩白帶,瘰疬結核,虛熱外浮,頭暈煩躁。”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赤白帶下,配山藥、龍骨、海螵蛸、茜草(清帶丸)。(《四川中藥志》)
2、治自汗不止,配黃芪、麻黃根、浮麥(牡蠣散)。(《四川中藥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冬季水枯時在河灘沙壩上收集,洗凈泥沙,曬干。炮制方法 去凈泥沙,打碎,生用,或煅后研成粉末用。保存方法
以篾簍裝,隨處均可堆放,不易變質。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貝殼呈半橢圓形或船形,因久為河水沖擊及泥水覆蓋,多顯枯松狀態。殼片沉重厚實,腹面邊緣較薄,頂部較厚。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角質層多已剝落,呈粉灰狀,剝落處顯出銀白色的內層。角質層質地較光滑,并有較細的環紋;內表面亦銀白色,有光澤,附有白色粉霜,細致,易粘手。質堅硬,擊碎后,斷面起層。嗅之微似石灰氣味。以色白,殼厚實、沉重、表面帶粉灰和有光澤者為佳。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8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