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中藥名。為檀香科檀香屬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樹干的干燥心材。以夏季采收為佳。主產于印度、印度尼西亞,海南、廣東、云南及臺灣等地亦產。具有行氣止痛,散寒調中的功效。主治寒凝氣滯、胸腹冷痛,胃寒作痛、嘔吐食少,胸痹心痛等。
中文名稱
檀香拉丁文名
Santali Albi Lignum別名
白檀、白檀木、旃檀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脾、胃、心、肺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檀香)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行氣止痛,散寒調中。
主治主要用于寒凝氣滯、胸腹冷痛、胃寒作痛、嘔吐食少、胸痹心痛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g,后下;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實熱吐衄者慎用。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α-檀香萜醇、β-檀香萜醇,并含檀萜烯檀萜烯酮、檀萜烯酮醇及少量的檀香萜酸、檀香油等。
藥理作用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檀香液給離體蛙心灌流,呈負性肌力作用,對四逆湯、五加皮中毒所致心律不齊有拮抗作用。
2、對泌尿系統的影響:檀香油有利尿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檀香對痢疾桿菌、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漿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甚良。
2、《本草備要》:調脾胃,利胸膈,為理氣要藥。
3、《本草拾遺》:主心腹霍亂,中惡,殺蟲。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外臺秘要》:面上黑子,每夜以暖漿水洗面,以布揩赤,用白檀香磨汁涂之。
2、《仁齋直指方》沉香磨脾散:可配伍豆蔻、砂仁、丁香等治療寒凝氣滯,胸膈不舒。
相關配伍1、檀香配沉香:檀香辛散溫通,氣味芳香,有行氣止痛,散寒調中之功;沉香味辛行散,性溫祛寒,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二藥配伍,使得理氣散寒止痛之功增強。適用于寒凝氣滯諸證。
2、檀香配香附:檀香與香附,味辛芳香,均為理氣之常用藥。然檀香善和胃而暢中焦之氣;香附疏肝而理氣,使肝木條達而不橫犯脾土。二者伍用,既可加強理氣之功,又可調和肝脾。適用于肝郁氣滯、木克脾土,癥見脘腹脹痛,噯氣嘆息,納谷不香,甚或嘔吐。
鑒別用藥檀香與沉香:二藥均芳香辛散溫通,均善理氣散寒止痛,治寒凝氣滯諸證可用。但檀香善調暢脾肺,利膈寬胸,并兼調中,多用于胸痹冷痛、胃寒作痛及嘔吐食少等;沉香味苦質重,沉降下行,又善降逆調中、暖腎納氣,且溫而不燥,行而不泄,無破氣之害,善治胸脅脘腹寒凝氣滯諸痛,以及胃寒嘔逆、腎虛作喘、上盛下虛之痰飲咳喘等。
相關藥品胃腸安丸、胃炎寧顆粒、冠心蘇合滴丸(丸、膠囊、軟膠囊)、通心絡膠囊、琥珀抱龍丸。
相關方劑丹參飲(《時方歌括》)、太乙紫金丹(《霍亂論》)、小兒回春丹(《敬修堂藥說》)、摩風膏(《醫宗金鑒》)。
藥膳食療檀香茶
1、功效:會讓你的皮膚變得干凈透亮,粗糙的皮膚也會恢復光澤。
2、原材料:紅花、檀香各5g,綠茶g,紅糖30g。
3、做法:將所有藥材放入碗中,沖入燒好的沸水,加蓋燜5分鐘即可飲用。
4、用法:每日1劑。妊娠期及月經期的婦女不宜飲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采得后切小段,除去邊材(制造檀香器具時,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
炮制方法1、取原藥材,除去雜質,鎊片或鋸成小段后劈成小碎塊。
2、取原藥材,加水浸泡3-5d后,蒸1-1.5h,取出,鎊成1mm厚的片,曬干。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為長短不一的圓柱形木段,有的略彎曲,一般長約1m,直徑10-30cm。外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光滑細膩,有的具疤節或縱裂,橫截面呈棕黃色,顯油跡;棕色年輪明顯或不明顯,縱向劈開紋理順直。質堅實,不易折斷。氣清香,燃燒時香氣更濃;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飲片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條形薄片或小碎塊,淡黃棕色,表面紋理縱直整齊,質致密而韌,光滑細致。具特異香味微苦辛。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9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