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草,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耳草HedyotisauriculariaL.的全草。分布于華南和西南。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常用于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痔瘡出血,崩漏,毒蛇咬傷,乳腺炎,癰癤腫毒,濕疹,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耳草別名
較剪草、鯽魚膽草、山過路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節節花、鯽魚草、龍膽草、苦膽草、節節白花、細葉假紅蘭、散血草、黑頭草、蕎糕草、野甘草性味歸經
味苦,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 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痔瘡出血,崩漏,毒蛇咬傷,乳腺炎,癰癤腫毒,濕疹,跌打損傷?,F代研究現代臨床用于感冒發燒、肺炎、咽喉疼痛、腸炎、痢疾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相關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行氣敷瘡止痛,理蛇傷,生津液,止喉痛?!?/p>
2、《嶺南采藥錄》:“清肝火?!?/p>
3、《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喉痛,急性結膜炎,腸炎,痢疾,蛇咬傷,跌打損傷,癰瘡腫毒,乳腺炎,濕疹?!?/p>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大便下血:耳草30g,白米30g。搗爛,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2、治毒蛇咬傷:耳草1握,胡椒目3g。加水搗爛,外敷,每日換1次。(《福建民間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草長25-50(-100)cm。根粗壯堅硬。莖圓柱形,直徑約3mm,小枝稍具四棱,密被短毛,節稍膨大,有須根。葉對生,黃綠色,薄革質,微向內卷,展平后呈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6cm,寬約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稍粗糙,下面被柔毛,脈凸出,側脈3-6條;托葉2片,合成一短鞘狀,先端裂成5-7條剛毛狀刺,膜質,被柔毛。葉腋間常有殘留聚傘花序或小果。氣微,味極苦。以葉多、色黃綠、具花果者為佳。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9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