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硫磺,即硫黃,中藥名。為自然元素類礦物硫族自然硫。具有解毒殺蟲療瘡(外用),補火助陽通便(內服)的功效。外治用于疥癬,禿瘡,陰疽惡瘡;內服用于陽痿足冷,虛喘冷哮,虛寒便秘。
中文名稱
石硫磺別名
硫黃、硫磺、黃硇砂性味歸經
酸,溫;歸腎、大腸經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礦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解毒殺蟲療瘡(外用)、補火助陽通便(內服)。
主治外治用于疥癬,禿瘡,陰疽惡瘡;內服用于陽痿足冷,虛喘冷哮,虛寒便秘。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油調涂敷患處。內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注意事項1、陰虛陽亢者忌用。
2、孕婦慎服。
3、十九畏中硫黃畏樸硝,故不宜與芒硝、玄明粉同用。
化學成分主要成分為硫。
中國藥典規定本品含硫(S)不得少于98.5%。
藥理作用1、殺真菌、殺疥蟲作用:硫黃是常用的外用殺菌藥,有殺疥蟲作用。硫黃與皮膚分泌液接觸,可形成硫化氫及五硫黃酸,具有殺滅真菌及疥蟲的作用。
2、緩瀉作用:硫黃具有一定緩瀉作用。 硫黃內服后,可在腸中形成硫化鉀或硫化氫,刺激胃腸黏膜而促腸蠕動,使糞便軟化而產生緩瀉。
毒理作用硫黃內服,在胃內不起變化,但在腸道堿性環境中,由于脂肪分解酶等的作用,易形成硫化氫,其中大部分硫化氫被氧化為無毒的硫化物、硫代硫酸鹽或硫酸鹽,經腎臟及腸道排出體外;未被氧化的游離硫化氫,則刺激腸管,促進蠕動,產生瀉下。若大量服用,大量硫化氫和硫化物進人血液,使血紅蛋白轉化為硫化血紅蛋白,可使血液載氧能力降低;同時它和氧化型細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價鐵結合,抑制了酶的活性,使組織細胞內的氧化還原過程發生障礙,引起組織細胞內窒息,造成組織缺氧。中毒后的病理表現主要是腦組織充血、變性,硫化血紅蛋白的形成以及局部黏膜的壞死。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 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
2、《本草綱目》“主虛寒久痢, 滑泄霍亂,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陰毒傷寒,小兒慢驚。”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硫黃配冰片:硫黃有解毒殺蟲療瘡之功,并能燥濕止癢;冰片能清熱解毒,止痛斂瘡。二藥伍用,解毒殺蟲止癢之功增強,外治用于疥瘡。
2、硫黃配半夏:硫黃入腎、大腸經,長于補火助陽通便;半夏善于和胃消痞散結。二藥伍用,可增強助陽通便,和胃消痞之功,適用于陽氣虛衰,陰寒內盛,凝滯腸胃,大腸傳導無力而致的虛冷便秘。
3、硫黃配荔枝核:硫黃補腎火,化陰寒;荔枝核辛散通溫,行氣止痛。二藥伍用,有溫陽散寒,行滯止痛的功效,適用于陽虛寒盛的少腹冷痛,寒疝腹痛等。
鑒別用藥1、生硫黃與制硫黃:生硫黃解毒療瘡,外治用于疥癬,禿瘡,陰疽惡瘡。制硫黃可內服,經用豆腐制后,毒性降低,能補火助陽通便,用于陽痿足冷,虛喘冷哮,虛寒便秘等。
2、硫黃與雄黃:二藥均能解毒殺蟲,可外治用于疥癬、惡瘡、濕疹等。然硫黃則殺蟲止癢力強,多用于疥癬,濕疹及皮膚瘙癢;并具補火助陽通便之效,內服可治陽痿足冷,寒喘,虛寒便秘等。雄黃解毒療瘡力強,主治癰疽惡瘡及蟲蛇咬傷,內服又能殺蟲燥濕祛痰,截瘧,亦治蟲積腹痛,驚癇,瘧疾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本品為自然元素類礦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熱熔化,除去雜質;或用含硫礦物經加工制得。
以色黃、光亮、質松脆者為佳。
炮制方法制硫黃:取凈硫黃塊,與豆腐同煮,至豆腐顯黑綠色時,取出,漂凈,陰干。每100kg硫黃,用豆腐200kg 。
藥材鑒別
鑒別本品燃燒時易熔融,火焰為藍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氣。
藥材性狀本品呈不規則塊狀。黃色或略呈綠黃色。表面不平坦,呈脂肪光澤,常有多數小孔。用手握緊置于耳旁,可聞輕微的爆裂聲。體輕,質松,易碎,斷面常呈針狀結晶形。有特異的臭氣,味淡。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9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