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梧桐,中藥名。為馬鞭草科大青屬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的嫩枝及葉。具有祛風濕,通經絡,平肝的功效。主治風濕痹證,風疹,濕瘡,頭痛眩暈。
中文名稱
臭梧桐拉丁文名
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別名
臭桐、臭芙蓉、地梧桐、八角梧桐、楸葉常山、矮桐子、楸茶葉、百日紅、臭牡丹、臭桐柴性味歸經
味辛、苦、甘,性涼;歸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濕,通經絡,平肝。主治1、風濕痹證:本品辛散苦燥,能祛風濕,通經絡。
2、風疹,濕瘡:本品辛能散風,燥可除濕,治風疹等皮膚瘙癢、濕瘡。
3、頭痛眩暈:本品性涼入肝,能涼肝平肝,治肝陽偏亢,頭痛眩暈者。
3、西醫診為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屬于風濕閉阻型,皮膚真菌感染、疥瘡、痔瘡、癤癰屬濕邪內蘊型,高血壓病、眩暈、偏頭痛屬于肝陽上亢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外用:適量。用于高血壓病不宜久煎。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少見,偶爾可見乏力、惡心、嘔吐、便稀等,停藥后可消失。注意事項 臭梧桐經高熱煎煮后,降壓作用減弱。化學成分 本品含海州常山黃酮苷,臭梧桐素A、B,海州常山苦素A、B,內消旋肌醇,刺槐素-7-雙葡萄糖醛酸苷,洋丁香酚苷,植物血凝素及生物堿等。藥理作用 臭梧桐煎劑及臭梧桐素B有鎮痛作用,開花前較開花后的鎮痛作用為強;煎劑及臭梧桐素A有鎮靜作用;其降血壓作用以水浸劑與煎劑最強。毒理作用 臭梧桐煎劑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20.6g/kg。臭梧桐熱浸液小鼠靜脈注射LD50為19.4g/kg;大鼠灌服熱浸液150g/kg,72h內未見動物死亡。臭梧桐素A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1.84g/kg(相當于生藥量370g/kg);臭梧桐素B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3.21g/kg(相當于生藥量550g/kg)。大鼠灌服熱浸液0.25g/(kg·d)和2.5g/(kg·d),連續60d,除少數動物出現安靜、活動減少和稀便外,生長發育、血象、尿及病理檢查均未見異常改變。臭桐煎劑給狗灌服10g/(kg·d),連續3星期,對肝功能、血象、心電圖及心、肝、腎病理檢查均無明顯影響,但劑量在20g/kg以上時可致嘔吐。另有報道,在試驗臭梧桐降壓過程中,發現少數貓出現血尿、蛋白尿,可能對腎臟有一定影響。相關論述1、《本草圖經》:“治瘧?!?/p>2、《本草綱目拾遺》:“洗鵝掌風、一切瘡疥;煎湯洗汗斑;濕火腿腫久不愈者,同菴閭子浸酒服。并能治一切風濕,止痔腫,煎酒服;治臁瘡,搗爛作餅,加桐油貼。”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風濕痹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可單用,常與豨薟草配伍,如豨桐丸(《濟世養生經驗集》)。本品甘涼泄熱,還可用治風濕熱痹,酌配忍冬藤、秦艽、絡石藤等。
2、治肝陽偏亢,頭痛眩暈者,可單用,或與豨薟草同用,或與鉤藤、菊花、夏枯草等配伍?,F常用于高血壓病。
相關配伍 臭梧桐配鉤藤:臭梧桐性涼入肝,能涼肝平肝;鉤藤性涼,主入肝經,既能清肝熱,又能平肝陽。兩者配伍,增強降低血壓的作用,治療肝陽上亢之頭眩頭痛,高血壓病等。相關藥品 豨桐膠囊(丸)、鎮心降壓片。相關方劑豨桐丸(《濟世養生集》)。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尚未開花時采收,曬干。切段,生用。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枝梢,洗凈,略潤,切絲,干燥,篩去灰屑。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小枝類圓形或略帶方形,直徑約3mm,黃綠色,有縱向細皺紋,具黃色點狀皮孔,密被短茸毛,稍老者茸毛脫落;質脆,易折斷,斷面木部淡黃色,髓部白色。葉對生,多皺縮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廣卵形或橢圓形,長7-15cm,寬5-9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截形,全緣或具波狀齒,上面灰綠色,下面黃綠色,兩面均有短柔毛;葉柄長2-8cm,密被短柔毛?;ǘ嗫菸S棕色,具長梗,雄蕊突出于花冠外;已結實者,花萼宿存,枯黃色,內有一果實,三棱狀卵形,灰褐色,具皺縮紋理。氣異臭,味苦、澀。以花枝干燥、葉色綠者為佳。
飲片性狀為長短不一的絲片,多皺縮卷曲,表面灰綠色或淺黃棕色。葉脈羽狀,全緣或有波狀齒,葉兩面均具茸毛,尤以下表面葉脈處為多。氣特異,味甘、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1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