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草,中藥名。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Saururuschinensis(Lour.)Baill.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熱利水,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熱淋,血淋,水腫,腳氣,黃疸,痢疾,帶下,癰腫瘡毒,濕疹,蛇咬傷。
中文名稱
三白草拉丁文名
SaururiHerba別名
水木通、五路白、白水雞、白花照水蓮、天性草、田三白、白黃腳、白面姑、三點白、白葉蓮性味歸經
味甘、辛,性寒;歸脾、腎、膽、膀胱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利水,解毒消腫。
主治1、淋癥、小便不利、水腫:三白草能利水以通淋、消腫。
2、痢疾、黃疸:三白草有清濕熱之功。
3、婦人赤白帶下:三白草常與雞冠花、椿根皮等同用,以清濕熱,涼血止帶。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鮮品倍量。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或搗汁涂。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服。
化學成分1、三白草葉含槲皮素、槲皮甙、異槲皮甙、槲皮素-3-L-阿拉伯糖甙、金絲桃甙及蕓香甙。莖、葉均含可水解鞣質。
2、全草含揮發油,其主成分為甲基正壬基甲酮。
藥理作用1、中樞抑制和抗精神病作用:從同屬植物美洲三白草Saururuscernuus中提得的一種雙木脂素類化合物MNS-A(manassantinA),具有明顯的中樞抑制作用。腹腔注射于小鼠,可引起自發活動減少并延長苯巴比妥的睡眠時間。實驗并證明,MNS-A具有明顯的抗精神病作用,在許多抗精神病試驗指標上、與氟哌啶醇相似,如可阻斷由苯異丙胺引起的刻板癥(stereotypy),強度也與后者相似。但也有許多不同于氟哌啶醇的特點,如MNS-A并無抗腎上腺素能或抗膽堿能效應;MNS-A并不影響大鼠尾狀核內多巴胺引起的腺苷酸環化酶活性改變,而氟哌啶醇和氯丙嗪均可抑制該酶的合成;當劑量達到LD50時,氟哌啶醇引起實驗動物的僵持癥(catalepsy)和上瞼下垂,而MNS-A則否;而MNS-A可引起劑量依賴性的體溫下降,而氟哌啶醇則否。
2、實驗表明,MNS-A易從不同給藥途徑吸收。
相關論述1、《新修本草》:“主水腫,腳氣,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積聚,消疔腫。”
2、《本草拾遺》:“搗絞汁服,令人吐逆,除胸膈熱痰,亦主瘧及小兒痞滿。”
3、《植物名實圖考》:“治筋骨及婦入調經多用之。”
4、《嶺南采藥錄》:“治淋濁,利小便,消熱毒。”
5、《廣西中藥志》:“治婦人白帶及痧氣。”
6、《湖南藥物志》:“治痢疾,癰毒,蛇咬。”
7、《安徽中草藥》:“清熱解毒,利尿,通乳,祛風利濕,降血壓。”
8、《福建藥物志》:“主治黃疸,腳氣,尿道炎,腎炎,扁桃體炎,癰腫疔癤,乳腺炎。”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濕熱淋癥,配車前子、鴨跖草等同用,以清濕熱,利水通淋;若血淋,配白茅根、小薊等,以清濕熱,利小便,涼血止血。若水腫,小便不利,配桂枝、車前草同用,以溫陽化氣而加強利水消腫之功。
2、治痢疾,配馬齒莧等同用,以清腸道濕熱之毒。
3、治黃疸,配茵陳等同用,以清利肝膽濕熱而消黃疸。
4、治婦人赤亡帶下,配雞冠花、椿根皮等同用,以清濕熱,涼血止帶。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洗凈,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霉。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略呈多角形角質層紋理明顯,表皮中有油細胞散在,圓形,直徑32-44μm,內含黃色油滴。上表皮無氣孔。下表皮氣孔多,不定式,有腺毛,2-3細胞,長40-70μm,基部直徑12-16μm。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下皮厚角細胞在棱線處較多。皮層可見通氣組織,由類圓形薄壁細胞構成,排列成網狀,有大型腔隙;有油細胞和分泌管散在,油細胞內含黃色油滴,分泌管內含淡棕色物質。中柱鞘纖維3-4列斷續排列成環。維管束外韌型。髓部寬廣,亦可見通氣組織;有油細胞散在。薄壁細胞大多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2-25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3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2ml,加于活性炭-氧化鋁柱(活性炭0.2g,中性氧化鋁100-200目,4g,內徑為10mm,干法裝柱)上,用甲醇60ml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干,殘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三白草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三白草酮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和對照藥材溶液各10μl、對照品溶液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丙酮(5∶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本品莖圓柱形,有4條縱溝,1條較寬;斷面黃色,纖維性,中空。葉多皺縮互生,展平后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5cm,寬2-10cm;先端尖,基部心形,全緣,基出脈5條;葉柄較長,有縱皺紋。有時可見總狀花序或果序,棕褐色。蒴果近球形。氣微,味淡。
以葉多、灰綠色或棕綠色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269.html




